《兰亭序》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,是王羲之最富盛名的书法作品,在很多人看来,它代表了汉字的巅峰水平,后人只可仰视而无法超越。但是,有些业内人士并不认可这一观点。
图片
当代学者陈传席就认为,《兰亭序》有三大“缺憾”,其一是真伪难辨,它到底是不是王羲之所写存在质疑;其二是用笔过于精致,修饰过多导致了俗媚;其三是这件作品用笔既不自然,又失去了古意,与王羲之“龙跳天门、虎卧凤阙”的雄健之风并不符合。
图片
在批评完《兰亭序》后,他还列出了比此作更精彩的作品——“颜氏三稿”,尤其是《争座位帖》。《争座位帖》比《兰亭序》水平高并不是陈传席的个人观点,而是千百年来书法界的“共识”,此作也是颜真卿行草书的“集大成者”。
图片
米芾认为:“字字意相连属,飞动诡形异状,得于意外也,世之颜行第一书也。”王澍则说:“《论座》则兼有《祭侄》《告伯》两稿之奇……直入神品,足为《兰亭》后劲也”。阮元、何绍基更是称赞它“此帖为行书之极致”“笔法之佳,当在《兰亭》之上。”
图片
《争座位帖》是颜真卿极为悲愤之下信笔书写的一件草稿,用笔自然丰富、极为多变,而且没有过多的修饰,达到了“书无意于佳乃佳”的境界。而且整部作品表现出忧国忧民、忠义正直之气,格调也非常高。
图片
此作完成于唐广德二年(764年),当时郭子仪凯旋归朝,皇帝命郭英乂举办宴会欢迎,而郭为了讨好宦官鱼朝恩,不顾朝廷规制,将鱼朝恩座位排在品阶比他高的几位尚书之前。这样的谄媚行为令代行宰相职权的颜真卿极为气愤,于是写下此作据理力争。
图片
《争座位帖》完成后被摹刻上石,碑刻至今存于西安碑林,而墨迹本则踪迹神秘,辗转流落到了台湾省,至今藏于台北故宫。墨迹本全卷纵31厘米、横342厘米,共68行、1193个字,字迹大小不一,洋洋洒洒,极为自然,连涂抹批改痕迹都保留了下来。
图片
之所以说此作胜于《兰亭序》,最关键的是笔法丰富且古意盎然,通篇“篆籀笔法”。笔笔中锋,沉稳有力,点画如锥画沙,浑厚有力。笔势含蓄内敛,讲究藏锋,收笔时多以回锋或顿笔结束,整体呈现出一种内敛的力量感。字形呈外拓之势,重心偏低,整体结构稳重而均衡。
图片
纵览全卷,书写得细腻自然、刚柔并济,雄健与灵巧并具,把它临摹通透,“篆籀”用笔技巧也就尽数掌握了。
图片
而今,我们将颜真卿《争座位帖》墨迹本全卷进行了超高清1:1复制,见此作如见原作,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,便于您临摹和欣赏。如果您感兴趣,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!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